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教研的变革|为人到为己;研教到研学;绝对到相对;发明到发现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20-05-25 16:08:34   点击数:

 

教研的变革|为人到为己;研教到研学;绝对到相对;发明到发现

 前几日,一位分管教研的副校长问我就教研工作有没有书推荐?我推荐了自己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和《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同时也推荐这篇文章。

  这里再发这篇文章,并在文后链接相关文章,期待有些启发。

教研文化四变革

    甲骨文中,“文”字形为 ,意指人的“文身”。“化”字形为,左民安先生在《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中这样解释:“左边是一个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的人,可见这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就是‘变化’。……‘化’的本义应为‘变化’。”文化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用值得追求的东西——“文”去引起改变——“化”。学校教研的文化变革首先要找到值得追求和实践的观念和方法,然后用这样的观念和方法去改变教研的现状,改变做教研的教师。

 

一、研究目的:从“为人”到“为己”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朱熹在《论语集注》引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我以为,“为己”是要发展自己,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为人”则仅仅是把它当成一种外在的要求,以见闻于社会、取悦于他人为目的。

现在,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是如何看待和对待教育研究的呢?2004年春,我在一次校长培训班上讲教育科研。课间休息,有校长给我说:“如果不是上边要求,有几个学校愿意搞教育科研。就算学校有了课题,也就一个开题会,一个结题会。你知道吗?我们都把开题会叫做启动会,把结题会叫做追悼会。”这年秋,到数千公里以外,也是做校长培训,我提到了“追悼会”的说法。不想,那里的校长说:“陈教授,那里的校长落伍了。我们这里,只做开题会,不开追悼会。”我问什么原因,他们说:“不开追悼会,这个课题就一直活着,只要这个课题活着,上级评估学校,我们就有一个省级或市级课题,检查的人就不好扣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做教育研究的主要定位还是在“为人”。

从“为人”到“为己”,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什么是教育研究。我认为,教师的教育研究就是运用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力量使自己的教育生活变得舒适和美好

从目的上,研究是为了自己美好的教育生活。上课时学生不听,我感到不舒服,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要研究;我的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成绩很差,良心上过不去很难受,我更要研究;看到一个成功的经验想试一试,我也要研究……通过研究,上课时学生爱听了,学生学得好喜欢我,家长见到我尊重我,我就能感受教育生活的美好和舒适。

基于改善生活的目的,我们就要把自己的教育生活作为审视和研究的对象,把问题当成课题,把如何实现自己的美好生活作为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研究的方法是什么呢?是运用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力量。一方面,人因思而变,没有深入的研究,没有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刻洞悉和把握,教育改进的行动就会是盲目的、低效和低水平的;另一方面,仅有思想上的改变,写出了论文却不把其中的认识付诸实践,自己的教育生活并不因此而改变,没有发挥改善教育生活的作用,自己所做的研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视角:从研教到研学

教研教研,当然要研究教的思想、教的行为和教的效果。但教为学服务,教的效果是要通过学的效果来检验的。这样,教研更需要研究学,根据学的状况和效果思考自己如何教,这就是以学论教。有一位教研员朋友给我说过这样的故事:

观察一节课后,很想和上课的老师讨论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她问授课教师:“您对这一节课的感觉如何?”教师说:“不错啊!我觉得很好。”她希望教研员面向未来:“如果有可能再上,您是否会做出一些调整?”没有想到授课教师还是不接招:“我觉得没有必要。大家都是这样上的。”这时,她决定另辟蹊径:“您觉得班上的学生学得怎么样?”授课教师开始抱怨:“看着他们那不来气的样子我就生气,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成绩是越来越差……”她说:“我观察到,课堂上学生兴趣不高主要有这么一些原因,我想,有这样一些办法或许可以改变这种现状……”这时,她发现这位老师有了交流的兴趣。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只要以学论教,我们就会有很多的不满意,我们就更容易发现问题,就更容易产生继续研究下去的兴趣

一般来说,教学的路线是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比如我头脑中可能存在“需要深刻理解的文字最好采用默读的方式”这样的假设;在备课时,遇到需要学生深刻理解的文字,我就可能做出引导学生默读的设计;进入课堂,把设计表现出来,我可能做出这样的引导——“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部分默读,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把自己想到批注下来,等一会我们要交流。”这是教的行为;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读、思考、批注,这是学的行为;这样的默读行为可能产生比朗读更好的阅读效果(图二,图一不来了)。

 

   从研究教转向研究学,以学论教可以采取反向的路线:先从学的效果、学的行为分析和理解入手,讨论什么样的教才是合理有效的,然后反思原有的设计和背后的观念,以此改造原有经验,形成新的教育理解和假设(图三)。

 

  在完成经验改造并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以后,我们将重新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教育行动,以新的教学行为追求和实现新的教学效果(图四)。这样的研究过程就是从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研究入手,获得教育“新知”,以“新知”为基础改变行为方式——“新事”,最后在“新事”中获得新的实践效果——“新人”的过程。可以说,教研的创新就是研究者自身新知、新事、新人的过程。

 

 

三、教育真理观念:从绝对到相对

2013年,我观察了一节地理课,老师执教《西双版纳》,老师问学生:“如果你要去旅游,你最关心的什么?”一位同学说:“我最喜欢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小吃,我去了肯定要大吃一顿。”老师笑着说:“你的兴趣在吃,看来你是一个吃货。”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这位同学也是一脸得意。

该如何评价老师的评价语呢?单独抽出来看,“你是一个吃货”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是可能被诟病的;但在老师和学生关系融洽的情况下,老师这样说学生并没有觉得难为情,反而觉得老师能够和自己开玩笑,说明老师和自己关系不一般,教室里的氛围也变得活跃而自然。

研究是要追求发现普遍适用的真理的。但教育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不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教育研究中的真理不是必然性的,而是概率和境脉特征的,它有共时性的此情、此境、此人等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也有历时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考虑在相互关联和牵扯。

因为判定教育行为是否合理要看教学行为发生的教育情境和前后背景,所以教研时一方面是要先描述情境,使讨论针对情境、针对现象,比如讨论课的时候,我们不主张一开口就用“我觉得这一节课怎么怎么样”进行评论和判定,而是先要描述课堂上的故事和情境“我注意到,课堂上发生了这样的故事”,也就是先要讲事实,然后再围绕教育现象和事实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对于课堂上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又不能固执己见,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说:“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命题。”小威廉姆E.多尔则在《后现代教育观》中建议:“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前行。”

关注教学的背景不仅要关注某一教学选择这一刻的背景,而且要关注在这一课时、在这一单元、乃至这一学科中的背景和可选择性。比如,我曾经观察成都师范附小姚嗣芳老师上《第一场雪》,姚老师从“雪”到“第一场雪”,然后介绍了作者与写作背景,分析了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结构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出雪大、雪美和作者的欣喜之情上。课后议课,姚老师说,一般情况下,这篇文章都会以朗读、感悟文字优美为主要任务。但她觉得文字优美的文章多,这一篇文章却在点面结合、声色结合、人景结合、动静结合等方面具有特色,她期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习观察,学习写作,也就是把感情的东西用写作体现,而不仅仅是朗读中表达。让每一课的教学学科整个背景和教学框架之下,这是一种值得称道的选择。对这样的教学,我们就不能固执于这一课就一定要这样处理才对的陈见

四、研究方法:从发明到发现

研究是要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哪里?我以为首先是要发现,而不是发明。发现基于尊重历史、不另起炉灶的教育研究立场,并尽可能使研究建立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顾泠沅先生主持的青浦实验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宝贵经验。

1977年,顾泠沅参与青浦县中学数学测验,学生成绩之差让人震惊,为改变落后面貌,他们开始了青浦实验。第一步就是在调研中发现:一是发现学生,发现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和方法上的差别;二是发现教师,不仅发现教师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二是发现一些基层教师的丰富经验,实验小组共收集整理了160条经验。第二步是在课堂实践中对发现的经验对其进行检验和筛选。第三步是重点对“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的教学策略进行实验。第四步是对单个实验的成功经验扩大检验、应用和推广。

学习和借鉴青浦实验的经验,在明确问题以后,我们首先要善于发现。比如,学生不喜欢学这门学科,我们可以先找一找自己过去有没有哪一次上课,学生学得比较投入?那一次做过什么,其中有没有可以再用的经验?可以研究一下自己周围的做得比较好的同事,为什么同样的学科、同样的内容,学生那么喜欢他的课,他有哪些做法可以借鉴?还可以通过读书,去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已经有了哪些经验?哪些经验是可以移植的?

对于自己的经验、同事的经验、他人的经验,我们都可以先把它们列出来,然后再辨别分析,从中找出最重要的几条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做下去。我们相信,问题总是有办法解决的。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