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观课议课中的人员构成及组织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19-04-01 16:23:22   点击数:

 观课议课中的人员构成及组织

陈大伟

对于观课议课人员构成的讨论,有的朋友提出了这样一种结构:“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应该说,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老师的教学,如果时间充足,大家又懂教学,当然很好。

我自己认为,今天老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时间并不充裕,观课议课当然要追求质量,但这种质量又必须在尽可能节约时间与精力的前提下实践,在减少烦琐程序的情况下实施,不能让组织者和参与者感觉太费事,这才有推广和运用的可能性。所以,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需要简化。如果要我简,我会怎么简呢?

首先,我要简掉家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专业化的活动,有的家长未必懂,也未必有兴趣。来了发言,他未必能够有专业的视角,说的东西不靠谱,听了以后老师们没有用处,不听又对发言的家长显得不尊重;来了不说,插不上嘴,他又难受。说与不说,大家都不尴不尬,不如大家干一点能够参与并在其中得到快乐的事。当然有的家长本身对教育有研究,或者本身就是教师,让他参与观课议课,不仅可以让他了解教学,扩大教学知情权,而且可以对教自己子女的老师提供真切的建议和帮助。但对这样的家长,我们就不必把定位为“家长”的角色,而是直接定位在“专家”和“老师”的角色就行了。

接下来我期望领导不要参与。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1)在今天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对校长还是有顾忌的,校长来了,就不好说话了,就冷场了,“议”就没了那种“味”。(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这样议课中的问题就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议得起来。但现在很多领导却难免不把这些问题带到对老师的评价、对老师的看法中。(3)也有的领导,对教学本身并不在行,屁股坐在那个位置就自我膨胀,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张口就说。领导说了,大家只好随声附和,议课也就失去了对现有评课的改进价值。

我这样说,不是领导不能参与议课,而是带有条件。这里的条件就是领导自身需要转变。这种转变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把握好“领导”和“管理”的界限和氛围。组织教研活动、检查备课本和听课笔记……这些是校长和其他管理者在行使教学管理的权力,这是行政管理。对于教学管理,有了权也就有了责任,你就有应该管理,不管理是不负责任。但领导不完全等同于管理,领导是指引和导向,本质上它不应该依靠权力来实现,它应该依靠对方向的正确选择和路线的正确把握。在观课议课活动中,组织观课议课是“教学管理”行为,但参与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讨论本质上应该是学术行为,如果参与者的领导没有“学术领导”的能力,那就少说为佳。当然,你可以参与并让大家听你的,但那应该并非由于你的权力,而是你能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选择可行的教学路线、提供合理的教学建议……也就是你要有一定的学术能力。从这种意义上,参与议课不仅需要提高领导的“教学管理能力”,而且需要提高领导的“学术领导能力”。(2)学术活动中,不存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区分,只存在意见、观点的不同拥有者。“我可以不接受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大家都是平等参与者,如果当领导的放不下架子也最好少来。(3)观课议课的出发点是发展教师,而不是评价教师,就问题讨论问题、商量办法,不能与对人的好恶对号,也不能与奖惩挂钩。(4要允许并提倡教师对参与领导询问:“如果你来教?”而且参与者都要承担回答这样的质询的义务。观课议课设计这样的质询一方面是期望所有的参与者都能成为课堂讨论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批评者;也可以说,没有反问就没有对话,反问促进对话深入;再有,这样的询问对于参与领导来说,其意义在于促进思考、促进建设中提高领导的课程领导力。

再下来我要简掉专家了,这是不得不简的。因为我们不能没有专家就不观课议课,就不发展和改进自己。观课议课提供了一种发展教师的途径和方式,这种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事实和现象,通过对话和反思建立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在对话和反思中思考新的教学可能,并将思考的成果用于新的教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有专家当然好。没有专家,我们就自己掌握这种方法,逐步从由他人提问转向自我提问。当自我观察和提问成为习惯,我们也发展变化成为研究性教师,使研究成为我们的一种工作和思维方式。所以,一定程度上,观课议课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存方式,让反思性生活成为教师生活常态。另外的问题是谁是专家?我以为,不能等外面的专家,观课议课需要培养学校自己的“土专家”,通过“土专家”引领大家,这样的“专家”的方法可能更管用。

我把学生排在简掉的倒数第二的位置。学生的变化是教学最终的追求,要以学论教,就要问学生学得怎么样。当然这种问,不一定学生到场,可以问卷,更重要地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和东西。观课议课听学生的意见简单方便,但我不赞成学生全程参与,最好先听一听他们的感受、看法、建议,就让他们玩去。小孩子坐久了,又在老师不明不白、似懂非懂的话语中,可以想象他们有多难受,再让他们来,一定不干,或者装模作样,这都不好。还有,有了学生,对教学的交流讨论总要考虑这位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考虑其对后续教学的影响,学生在场教学交流就不好畅所欲言,反为不妙。“如果你是执教老师,你希望你的学生看到你的课被议来议去吗?”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你就能理解“让学生来议课”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再不能简了,简了老师就没有人了。对于参与的教师,学校大的,同学科(甚至同年级)老师人数多,共同语言多。对于学校小的,可以跨学科观课议课。我是主张跨学科议课,共同语言多有利于深入研究,不同语言多却有利于开阔视野,取长补短。除了具体教学内容,毕竟学科间还有很多可以互相启发和借鉴的东西。多次参与观课议课,我发现极有价值的教学建议不是由本学科教师提出,反而是其他学科的观课参与者,他们就像“小鸟”,常常给执教学科的教师带来了“天比井大”的信息。

如果学校学科人数较多,我不主张每一次都人人以同样的方式和态度参与,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参与人数太多,责任分散,这会是一些参与者可以不参与;二是参与人数太多也无法深度对话,很多时候就只能停留在现象描述,无法深入讨论;三是有质量的观课议课需要参与者事前有充分的准备,事后要适当小结,这可能增加时间压力和负担,时间和准备增加了,次数上就应该降下来。解决这些矛盾,我主张每次议课的核心参与者就45位:有授课教师,有主持对话交流者,另外有34位深度观课议课的老师。2017年,我多次到成都市棕北小学调研学习,发现他们有实践了多年的“4112”的“项目+团队”的教研模式,即以项目为载体,组建了一个4人团队。具体的做法是:“分工+轮换”。在这个团队中,进行了非常明确的定位和分工。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4112”校本研修模式:“4”(4人为一个教研团队)、“1”(1人为教研团队执教者)、“1”(1人为教研团队组织者)、“2”(2人为评价者,其中一人从理论方面评价,另外一人从实践操作层面评课)。这种“项目”团队的轮换方式,可以给我们以观课议课组织模式的很多启示。

也有老师问:“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怎么办?”我想,只要不坠青云之志,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观察、反思、改进,“可能总比办法多”!就我个人的经验,别人观察我的课可以带给我不一样的视角和意见,观察自己的课也是实践反思的重要途径。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我分享过这样的自我观课:对自己的课录像(或者录音)——观察自己的录像(听自己的录音)——整理课堂实录——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片断剖析和反思)——重新面向未来重新设计和规划。这有可能比较费时间,但这样对自己反思教学效果极好。如果各位朋友有兴趣,你试一试,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进步。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