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辽宁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22-02-23 08:38:49   点击数:

 辽宁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的特点,具有鉴古知今、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按照《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6年修订)》,初中历史课程七、八、九年级每周各安排2课时。

为规范办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实际,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1.积极践行课程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历史学科教育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使学生能够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注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明晰中国古代史等学习板块的内容概述,以课程内容的具体表述为依据,准确把握了解'' “理解" “运用"不同层次要求,并重视教学活动建议;把握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评价建议等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提供条件。

3.深入挖掘统编教材。知道教材内容点一线"结合的呈现方式,通过具体史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注重各单元、各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之间的关联,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熟练掌握教材正文内容,借助单元导语、课文前设、相关史事、人物扫描、材料研读、问题思考、历史插图等,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

4.全面进行学情分析。熟悉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态度、习惯等,注重历史课程关键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科学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析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做到关注学情,因材施教,教好每一名学生。

5.精准制订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制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课程目标一单元目标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明确 目标表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历史知识、具备的关键能力、具有的家国情怀。

6.深度整合教学内容。按照时空观念合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注重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及初中、高中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从单元一课一子目"进行整体思考,将单元主题学习内容与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建立联系,增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化;在分析和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点带面,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7.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保证情境材料来源广泛、多样、可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构成有机整体;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影像等创设学习情境",通过衣食住行用等场景创设生活情境",通过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创设社会情境",通过考古发现和史学研究成果等创设学术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和情境中,对历史作出正确的理解,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

8.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概括所学内容入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图示教学、情境教学、史料研习等多种方法,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将教师的讲述、演示、答疑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9.科学实施教学过程。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之间的顺序、联系和时间分配,做到思路清晰、衔接紧凑、详略得当;明确学习任务,创设历史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开展吏料研习,组织历史论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问题设置作为开展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形成递进性的问题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10.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组织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特征、以探究历史问题为重点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类型要多种多样,如通过绘制历史地图示意图、编写历史人物小传、进行图说历史"、仿制历史文物、举办历史故事会、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历史辩论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吏的理解,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11.广泛开展史料研习。明确运用史料的目的,了解文献、图片、实物、影像等多种史料类型,选择典型、可信、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史料;所选史料要含有与学习有关的重要信息,要考虑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水平,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史料的障碍;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运用史料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吏,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12.适时进行课堂调控。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适时调整 进程,及时发现超出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因势利导地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并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的生成点,尝试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观点,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情感状态,调控课堂教学秩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13.整体呈现教学板书。结合历史教学主题、主线,浓缩要要点,突出历吏线索和结构框架,揭示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方式,利用文字、符号、图表、图示等创造性地进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历史思维;做到完整呈现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布局合理、书写工整、文字规范,炅活运用正副板书,避免多媒体课件代替板书设计。

14.恰当运用教学媒体。充分运用图片、音频、视频、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创设直观、形象、动态的历史情境,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突出学生活动,使课堂教学形成教师教"学生学"两条并行的主线;要考虑教学媒体的必要性和实用性,适时、适度地使用,起到有效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教学评价与反馈

15.规范布置各类作业。依据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依托初中历史学科作业多维细目表进行作业设计,注重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结合历史教学实际,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例如撰写历史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模型等;根据实际学情,精选作业内容,合理确定作业数量,做到及时批改与反馈,注重学生在完成历史作业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收获,对学生作业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

16.系统实施多元评价。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参与程度、学习内容掌握程度、学生能力和素养发展等方面,实施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经历评价后展现的进步程度;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试(闭卷、开卷、开闭卷相结合)等评价方法,进行课堂评价、作业评价以及期末评价等,综合发挥评价与考试的导向、鉴定、诊断、激励、调控和改进功能。

17.全力落实学科育人。通过组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英雄人物事迹,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通过组织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培养国际视野,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8.主动开展教学反思。在校本研修中形成群体合作的教学一研究"氛围,将自主研修与同伴互助有机结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逐渐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从目标达成、教学实施、课堂效果、学生反馈等方面,理性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反思日记、教学案例、学科论文、书籍等,优化教学行为,提升学科素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教学延伸与拓展

19.拓展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历吏课程资源意识,遵循目标性、思想性、适用性原则,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课程资源,重视资源开发的政治导向和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灵活运用乡土教材,重视对学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图像、音频、视频等),加强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开发和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将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真实地感知历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0.不断探索学科融合。根据历史学科知识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遵循科学、适度、创新的原则,打破学科间的界限,逐步形成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如开展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主题学习时,综合运用历史、道德与法治、语文、地理等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探索跨学科作业设计,突出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多样性、拓展性、可操作性,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