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对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9-10-10 08:31:39   点击数:

 

对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高效历史课堂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高效课堂”中的“效” 既指“效果”,也指“效率”,更指“效益”。 “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高效不仅是教师高效的讲解,更多的是指向学生高效的学习,指向师生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的最大化发展。
二、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大致有以下几种: 1.目标模糊、教学随意 ;2.教学方法、千篇一律;3.情景牵强、缺乏实效 ;4.活动练习、放任自流; 5.节奏松散、效率低下
三、打造“高效课堂”做到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全面具体
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中之重。
1、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节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目标,从而达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使课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宏观微观层次分明。宏观把握整体教学目标,微观做到目标清晰、具体、细化。
2、历史教学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设置和预定,宜细化和具体,尽量使学生做到每课一得,即在历史目标能力培养的方向上确定需要解决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或达成的任务,如材料分析能力具体到哪一方面的能力:是辩析材料真伪,还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或者是阐释评述材料?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攻其一点。
3、完整、准确地解读《课程标准》和我省制定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目的、要求,确定内容及重点、难点,有的放矢。
(二)确立教学“立意” ,明确教学“主题”
1、从模块课程的特点来考虑,在教学实施策略的调整上,应该注意:
第一点,由于模块就是一个个的学习主题单元,那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必须强 调要紧紧围绕一定的 “主题 ” 而组织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注意与相关模块的逻辑联系和学科内在的系统性。如必修《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发展:法令出一、海内为郡县、百官公卿)。
第二点,注意根据模块学习“主题 ” 的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可以是思想主题、知识主题,文化主题,是与学生精神世界、现实生活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等。
例如,《历史》必修Ⅰ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介绍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七十年代外交的突破到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可以深化对现实的思考。可以以“新中国的外交”为历史材料,以当代中国政府的外交以现实材料,进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外交策略性主题教学。
2、一般来说,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可能有两三个,但是只能有一个主题,以此统帅课堂教学。通过确立教学“主题”,教师根据“主题”重新规划教材结构,进行实效化的教学环节设计,使教学逻辑严密而紧凑;学生依据“主题”实现思想交流,思考学习有了明确的突破方向和延伸空间。
教学“主题”确立要体现新课标要求,要依托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科特点,要符合学生的需求,要升华“主题”强化巩固。推进对历史的更深层理解使之学会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脉络,将所学历史上升到更高的理性层次,理解历史的本质,获得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和内在理论性的知识。
以《历史》必修Ⅰ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为例。
本节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30年的的历史,包含了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运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国大典等。围绕中心“主题”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要应该介绍中国共产党不同阶段的革命努力,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不断的进行革命探索,不断的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做出政策的调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整个历程,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漫长征程与基本脉络,从而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组织好相关历史知识,对教材进行“ 二度开发 ”
1、强调教师要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 每一模块都由几课的知识构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单元知识整合教学。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采用模块知识整合学习法。
例如:必修1第七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近代的英国和德国都属于君主立宪政体,学习起来具有共同性,同时二者又有了比较性。此外,近代的法国和近代的美国进行整合,都属于民主共和制,但又稍有不同。由于经济、历史、政治、地理等诸方面的原因导致共性中的个性。
2明确主题,根据《课程标准》及其解读,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重新整合,确定教学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
如历史必修①《太平天国运动》,根据《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我们可以把教学的内容整合为: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过程(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特点、进步性和未能实施原因)
太平天国的治国方案    
《资政新编》(内容、特点、意义、未能实施原因)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太平天国的治国方案及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也可整合在一起,避免重复,凸现重点)
(四)以问题引领思考
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有效地提问。课堂提问是常态课下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使学生心中有疑,因疑而生问。
1、以中心问题教学引领历史教学,围绕历史知识构建起中心网络,通过不同角度、层次设问,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中心问题要求逻辑性强、层次感明显、延伸性突出,
必修2第七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突出了“如何在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并以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统领专题的教学。通过一个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如“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如何进行工业化?以及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曲折过程中,我们可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获得什么启示?”打造“问题链”、 构建 “问题场”,营造出浓郁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氛围。学生主动进行分析、思辨、甄别等思维活动,思维逐步走向理性、成熟、深刻,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把问题设计的起点定在学生现有的一些常识上,学生接受和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以必修2《罗斯福新政》为例,“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设计不是不好,只是让学生无从下手,毕竟学生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有限。针对这样的情况,问题设计改为:(1)银行倒闭,金融瘫痪,如果你父母手中的支票、存折无法兑现,你希望政府采取哪些政策?(2)如果你家是农民,父母辛辛苦苦劳作,但农副产品价格极低,你希望政府采取怎样的决策?(3)如果你是小工厂的老板,你希望政府如何控制盲目竞争,保护你的利益?
(五)强调史料史实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根本所在之一。教师有强烈的史料(论据)意识,历史课堂中始终贯穿、灌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想;学生的学以接触、了解史料史实为首要任务,以掌握史实、解析史料、运用历史为重要的学习目标。
1、以材料还原历史现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节课中,教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时,展示了一组图表资料:1917年—1920年俄国的粮食征收数量柱形图和1919年俄国每普特粮食的国家收购价、国家零售价、黑市销售价的价格表,通过表格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苏维埃政府征收粮食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极其低廉的粮食价格,初步感受到了这一政策对农民的不公;通过俄国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数据,对比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苏维埃经济建设的危害,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的认识。
2、选用适当的材料,
①选用可靠、准确的材料。 ②力求材料的选用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材料宜精不宜多,最能反映问题本质,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可以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为案例,找寻其发展的典型材料进行有机的串联,以小见大,折射出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3、关注新教材的“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等内容,这些附文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许多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伟大的抗日战争》——“伟大”(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实现全民族团结抵抗外来侵略)可利用教材的补充性知识:“十九”“北平”“邮政”“国民”“八路军”“华侨”。
(六)正确认识讲授的作用
1、事实证明,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以其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好的讲授是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一定是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的,关键是讲授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是否以人为本,关注人性,有没有打动学生心灵的史实细节,语言是否生动幽默。教师的讲授只有以广泛的阅读和深厚的积累作为支撑,讲授才富有魅力,课堂才会具有广度和深度。(李惠军老师为例)
2、以细节激发兴趣。注重通过补充历史细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如:以列宁和斯大林名字的俄文含义“河流”和“钢铁”这一细节进行过渡,以小见大,反映出列宁和斯大林执政风格的不同。在讲述《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提供《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场景,帮助学生主动进行联想和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历史课堂教学尽量使用规范化历史术语来阐述。有效的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并不等于“百家讲坛”式的时尚,而应以教师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和分析历史的深度在多大程度上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关注与共鸣,从而激发其思索历史的兴起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七)培养学生“通史”的意识非常重要
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中外历史的发展,抓住“中国特色”与“世界联系”之间的接合点,推进对历史发展趋势、中外历史间相互关系的进一步理解,构建大历史观。新课程高考对历史性转折时期(15-18世纪中外历史)的重点考查。2010新课程高考:全国卷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世界市场格局;全国卷Ⅱ明中后期及近代中国商业发展、工业革命。宁夏、四川、山东、重庆卷。
(八)“诊断性——过程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诊断性评价”更适合于课前和课尾, “过程性评价”更多的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终结性评价”是过关性甚至是选拔性的,多用在一章或一个模块结束时,
1、历史作业的布置,对历史教材中的每节课后练习要充分重视,在各级各类历史试题中有相当部分来自课后练习题,因此教师应可能地应用变式思维,转换历史角度,改变设问方式,进行适当的训练。
2、阶段性测验应注重对试题功能有新探索,进一步挖掘发挥出其充实历史内容、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生成历史概念和结论、发展历史学习能力的功效。试题的设置依托基本史实,以能力立意,引用新史料创设新情景。重视具有生活气息的史料,利用丰富的、多样的、通俗性、实践型的试题来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将浓郁的社会生活史知识的考查纳入有效测评中,通过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相渗透,加深历史体验和认知,进一步优化历史教学与新课标的契合,应对新变化、新方向。
(九)学法指导要加强
1、在日常的教学中,“学不得法”已成为制约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科特点,经常性地在学生中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研讨会,指导帮助学生摸索出更有效的学习、复习和考试方法,让学生“学习有路方法为径”,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要指导学生记好笔记,不要单纯依靠导学案作为笔记的替代品,切忌以笔记代替教材,本末倒置。强化笔记在学习中的作用。帮助其正确认识笔记的作用,使学生明白笔记的主要功能是整合、梳理、归纳历史知识的纲要,它是教师对相关历史知识内容的序点化、网络化,是源于教材的“枝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的一种途径。学生应注意发挥笔记的指导性、框架式的功用,用教材的相关内容加以细化、补充和完整,指导学生加强知识联系,教会学生如何联系,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联系哪些知识。
3、开展读历史教材活动,围绕历史事件,综合已学的相关内容,优化重组。根据教学要求不定期制订导学案,灵活运用。(《历史教学》2011年1期《提升教学质量的现实途径:用足用好教材》——“辛亥革命”
(十)反思教学
“二次备课”实现了“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往复,教师可以建立个人教学日志,记录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最佳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积累课堂教学经验,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逐渐走向高效。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