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明理与导行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9-05-29 15:25:08   点击数: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明理与导行

大长山中心小学      李爱敏     2019-5-20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激情、明理、导行是思品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实施创新教育,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明理、导行”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将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明理导行,达到知行统一?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明理 
  所谓明理,指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形成观点。
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它是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一定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从感性到理性,把有关知识和道理正确而又透彻地加以讲解,让学生明白教材内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讨论分析,进一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接受道理。通过明理,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动机与冲突,调动学生本身内在积极的道德潜能。明理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直接明理阶段,即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中的某人或某事所体现的道理;二是深化明理阶段,即直接明理的升华,也就是在理解课文故事中的某人或某事所体现的道理的基础上更透彻、更广义地理解课文故事中所蕴含的更深刻的道理。在明理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认为要做好如下几点: 
  1.运用插图,以图明理。思想品德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色彩鲜明的插图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会图中表达的思想内涵,说出图意,化抽象为形象,看、想、说结合,使学生能准确、明白地理解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年级下册 “大自然,谢谢您”一课中的插图,十分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学生明白大自然与人类生活密切,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油然而发。还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插图。以此达到明理效果。
  2.创设情景,以情明理。在明理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需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上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动情引入或生动有趣的课件录像,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1)设置问题情境,导人新课。为使学生在上课的最初几分钟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上,主动地接受老师的启迪教育。老师可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把学生带人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如,教学“大自然,谢谢您”一课,可首先设置如下问题:“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大自然给你带来哪些快乐?你准备怎样保护大自然?”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2)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具体形象、新颖有趣的东西,但接受抽象道理的能力较低,对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不易接受,难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要充分运用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陶冶感情,明白道理。如,在教学《干点家务活》时,首先依次放出学生劳动的照片,再放出学生劳动的视屏,让学生谈自己劳动的收获。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劳动的好处,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体会到家人要互相关爱。
3.在活动中明理
俗话说“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指导行为实践。而活动化教学明理,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如在教学一年级《和大家一起玩》第二课时时,我将班上学生分成三大组到操场上玩游戏。一组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组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组玩丢手绢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老鹰捉小鸡一组发生了矛盾,有两位男孩子争了起来,马上有学生跑来报告我,我走过去问清了情况后,让他们那一组的同学围在一起,讨论一下:和同学一起玩时应该怎样做?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得出:不乱挤、不抢先、互相让一让,这样大家才会玩得高兴。我听了直点头,那两个男孩子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剩下的时间他们主动排好队,还负责维持他们这一组的秩序。这样,通过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接受了教育,明白了道理。
 4.提高层次,体验明理。明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认为要实现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深化情感,体验明理,以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情感,由情感升华到更高层次的内在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出示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知法守法。
  二、导行 
  “导行”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不可缺少的巩固学文明理的重要环节。道德行为需要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只有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念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1.结合班队活动导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 “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平。”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都要注重每篇课文的课外实践活动,应结合 班、队活动向课外延伸,参与社会实践得以强化、巩固,促使学生把“知”转化为“行”,落实于“做”。真正让学生在更多地参与活动和实际锻炼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走进绿色的世界”一课的同时,在班级开展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的主题队会,使学生形成爱护花木,保护环境卫生的良好行为。在活动中,学生增长了见识,得到了锻炼,激发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通过辨析明理导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不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往往不是他们的有意行为,而是缺乏道德认识造成的。如有的学生分不清什么是节俭,什么是欺骗,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诚实,而导致一些错误行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就要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道德知识辨析一些道德现象,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增强对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抵制力。只有学生懂得了“美与丑”“善与恶”“对与错”“是与非”的道理。并知道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时,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并自觉地坚持下去,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运用榜样力量导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使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更深一层,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榜样的效应途径有两个方面:(1)挖掘课本中的榜样人物鞭策学生。用革命先辈、英雄人物、模范先锋的思想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的思想行为,激励他们以书中模范人物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好学、关心集体的好学生。(2)树立学生中的榜样激励其他学生。
  充分运用各种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挖掘各种因素对学生“导之以行”,使教学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促进道德行为的内化和形成,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