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美术 > 美术园地

带着学生走出“方墙”

发布者:cj_zhangyu   发布时间:2016-12-27 13:33:58   点击数:


带着学生走出“方墙”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案例
海洋岛学校 魏坤
一、思考的问题
美术学习是一个感官愉悦的过程,它通过五官、手等直观感受,将信息传输给大脑神经,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愉悦,从而引发美术学习的兴趣,构成丰富的艺术活动基础。《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课虽然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但是在全套教材中,本课的知识概念相对独立,“透视”、“视平线”、“消失点”等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这节“理论课”,自行感悟和理解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在头脑中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呢?
二、案例描述
1、室内赏析油画《村道》和摄影风景画,观察其构图特点
T1:每幅画的构图独特在哪里?
——开门见山,直指画面的构图特点,实际是让学生略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T2:在画面中你发现景物最终都聚在了哪里?
——教给学生观察画面的方法,揭示“消失点”和“视平线”。
在以往教学中,讲授内容到此处基本结束,剩下的部分大多是画一画透视现象、赏一赏、评一评了,最终学生对透视现象也就停留在粗浅的感性认识层面上就为止了。
2、室外观察自然景物的透视现象
T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周围的哪些景物都具有怎样的透视现象?
——走出室内,学生已经是心情愉悦了,他们看到的是蔚蓝的天空、平静的港湾、起伏的群山、宽敞的马路……一个问号里的两个问题涵盖了在室内的讲授内容,在粗浅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原来透视现象是这样子的。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观察范围,学生认真在观察、交流。
T2:请记住站立时看到的景物的样子,请蹲下观察此时景物的样子
——学生即刻发现:原来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生变化。进而发现要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低一点,反之就高一点;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反之就往左移。胆大的孩子俏皮地说,真有意思。
3、室内实践,感受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T:请同学到黑板前,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不再是以前的唯唯诺诺的样子了,孩子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喊着“老师,我来、我来”、“我、我、我” ……最终我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各画一幅,才平息了这场“混战”。画地有道,讲地有理。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满载而归”。
三、案例评述
1、在体验中教学,感受愉悦
本课走出“方墙”的体验教学,让学生在对比、观察、思考中发现了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为今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一站一蹲”,了解了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感悟和理解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真正达到了“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的目标。其中的有效互动教学环节,通过互动参与过程中的层层加工、层层思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充分感受互动过程的愉悦;自主探究教学环节使原本比较枯燥的“透视”、“视平线”、“消失点”的知识概念因探究而丰富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热情,也在这一刻得到激发与释放。而探究中的成功感更让他们的内心得到满足于愉悦。
2、全方位开放感官,尽享愉悦
结合以往教学体验,本次课改变欣赏作品、观察图片、临摹范作的常态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出教室,全方位开放感知器官进行教学。于是,感官的愉悦带来创作的激情,圈圈跑道、排排窗户、长长围墙、棵棵树木、杆杆路灯、艘艘小船……都成了他们的表现对象,创作的灵感因他们的直观感悟而奇发。
教学是一门研究性的艺术,美术老师只有不断探索与追求,才能让美术课真正成为令学生身心健康、愉悦的学科。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