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几大误区

发布者:cj_fuhong   发布时间:2014-04-23 13:28:22   点击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几大误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但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情况来看不够理想,通过调研了解到:部分学校不单单是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许多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很多的误区,这门课程强调学生亲力亲为,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活动体验来求得发展,这不仅给教师带来了困扰,也给学校带来许多具体的问题。如:指导教师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问题等。
误区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混为一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实践性课程,更是以直接经验获得为主的课程,它与以间接经验获得的学科课程不同。学科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前人经历过且抽象化概念化的经验,学生并没有前人同样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因而不可能直接获得前人的经验,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和其他教育中介的帮助才能间接认识和接受,教师的“教”在学科课程中是一种很重要的知识传授方式。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主张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已的生活的感知与直接认识,它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不能像学科那样去“教”综合实践活动的,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承担的指导工作、组织与管理学生开展活动等职责是不可推卸的。一些学校在教学中按部就班地实施教材,不考虑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误区之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任务不明确。

指导教师应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主题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 、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筛选,了解学生活动开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活动总结,总结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另外,教师还应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

误区之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活动课、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混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1992年以来实施的活动课发展而来的,它与活动课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活动课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学生的直接经验,主要在于学生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取直接经验。活动课依然是教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个“功课”从而缺少课程意识,而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它涉及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等层面的问题。活动课的目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也有差异。活动课的内容缺乏课程领域观念,与以往的课外活动并无实质的区别,从而在实施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其课程价值。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独特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更直接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物理学、化学、生物等课程实施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大都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刚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刚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煞费苦心的特点,它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