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教育 > 干部培训 > 理论资源

百年名校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并重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3-09-18 10:51:58   点击数:


在上海的闹市区人民广场附近,五栋外墙猪红色的建筑错落有致、庄重典雅地矗立着,这里就是有着134年办学历史的上海市格致中学。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校明确了“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的发展策略,进一步传承格致文化,发扬“格物致知”精神,从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手,建设融历史与现代于一体的现代学校。

    一、对格致文化发展历史进行解读

    格致中学前身为格致书院,由中国近代化学家徐寿(1818年-1884年)和英国著名学者傅兰雅(1839年一1928年)等人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创建。格致先驱取《礼记·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格致”二字为书院命名,建立了我国最早系统传播近代科学知识、造就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

    “格致”作为“格物致知”的省称,其主要意思就是穷究事理,获得真知,强调只有反复思考推究,才能明了“物之本末,事之始终”,才能实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是儒家宏大抱负的起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然而,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颠覆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促使他们认识到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唤醒和改造民众,要引进西方科技新知以挽救日见衰退的国势。格致先驱创办格致书院正是这种科学救国、科学兴国思想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的精神。

    “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胡适如是说。人们把“格致”作为物理、化学等科学的总称,把自然科学译成“格致学”,把自然科学家译成“格致家”。徐寿、华衡芳、王韬等,就是这样的一批格致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传授西方科学知识,开创了我国近代科技教育先河,为中华民族培养了第一代具有科学救国思想的学子。在那以后,一代代格致人坚持科教兴国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和民族造就了大批人才,形成了“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学校传统、“格物致知,求实求是”的校训和“教书育人、实验示范”的办学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以理科见长的教学特色。

    二、对格致文化内涵进行反思

    格致前辈留给我们一大笔宝贵的遗产,然而,这130多年留给我们的毕竟都是烙上时代印记的东西。到了今天,哪些需要传承并发扬光大,哪些需要改进与完善,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比如:格致的科学传统源于先驱目睹国家贫弱,希望通过兴办教育,引进西方科技以强国富民,它贯串于格致的整个办学历程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当时讲科学,主要是指学习、掌握西方的科技知识。当代格致人继承科学传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应该培育科学精神,这种精神至少应该包含:(1)非功利的追求真理的精神。(2)实证原则。(3 )人类理性的原则。这才是对科学传统比较全面的理解。

    格致书院与中国传统学校的设置不同,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研习格致之学的教育机构。其主旨是:使‘冲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而学生在书院掌握了“格致机器、象纬舆图、制造建筑、电气化学”等科学技术,便能够“有益于时、有用于世”,达到“为国家预储人才,以备将来驱策”的目的。这体现了那个时代对爱国人才的要求,但在今天,对爱国传统我们也应该作与时俱进的i}释。我们要发扬爱国精神,同时要有宽广的国际胸怀。

    在人才培养方面,格致中学历来重视理科教学,这源于学校早期的办学宗旨。后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格致的数理化教学特别受欢迎,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成绩突出。但是,它不能成为人才素质偏颇的理由。所以,近年,学校反复强调在保持理科见长特色的同时,文理必须和谐发展。新的学校发规划将着重研究和实施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培养。

    事实告诉我们:传统并非静止的过去,传统是历史向现实、向眼前的延伸,所谓现代化历程实际上是一个现代与传统不断冲突、对抗、融合、超越的过程。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学校文化,继承优良传统,发展传统,抑或改变某些传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三、传承与创新并重,实现格致文化的转型性变革

    审视学校文化的现状,我们感到任务艰巨。毋庸置疑,格致中学是一所各方面基础都比较好的高级中学,但仅仅保持传统意义上的高质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实现学校文化的转型性变革,对格致先辈创造的学校文化就要由单纯的“传承”转向“传承与创新并重”,要由“应试教育”真正转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以现代学校理念建设学校文化

  在对学校文化现状的反思中,我们感觉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同质化”发展的道路,对照历史,学校特色不够鲜明或在逐渐淡化。不论是学校的教学、课程,还是德育、社区活动都与同类学校差不多。格致不乏竞争力,但竞争的往往是“考分”、“升学率”,而师生的素质、潜能,学校的文化精神、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或创新成果,尚难以得到全面关注和客观评价。这些对学校文化建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已往的教育改革,较多的是技术方法上的改革,目的在于改进或改良原来教育观念下形成的“产品”或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当前的教育改革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种观念的根本转变,它要求我们通过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转变师生的角色来实现新的教育理想。要保证现有的改革获得成功,就必须以新的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来取代传统的学校文化。

    2.建设新型教学文化

    格致中学教师历来敬业,很多教师把课堂上“讲深讲透”作为职业道德严加烙守,但他们往往习惯于传授知识。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格致教师越来越感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当前课改的精神不协调,迫切需要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

    格致中学2002年7月在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时,开始探索以“促进学生成功”为核心的带有格致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格致“未来课堂”。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个性化、风格化的课堂教学范例。

    除了开设格致的特色课程外,学校还不断加强强势学科的建设。比如:格致中学的数学、物理、地理等学科历来是教学水平很高的学科,有一支强有力的学科教师梯队,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和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在市、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学校重视和教师的努力,我校生物、化学、外语等学科发展的势头也很迅猛,已经逐步呈现出“强势”的态势,在教学、科研、学科竞赛等方面的成绩令人瞩目。

    3.建设新型课程文化

    格致先驱创办近代科技教育,把格致书院开设的各种课程统称为“格致课艺”。这些专业皆以数学为基础课程,将明清之际启蒙教育思想家“学一技一艺”的主张付诸实践。为了既传承并发扬格致的办学传统,又体现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走向,我校制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格致中学课程建设纲要》,把在当前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格致新课程体系称为“格致课艺新编”。

    按照学校“源于学生,高于学生,合作创生;呼应时代,关注前沿,接轨国际”的课程建设基本策略,格致的课程建设在强化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以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为突破口,加强实践探索。一个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具有学科前沿特色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形成的格致课程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如:“格致学”专门学习格致学校传统和“格物致知”文化思想;“经典哲学”研究经典哲学知识,了解中外著名哲学家、哲学简史;“我的资金管理”培养当代青年全新的理财观念和能力;“创造学”专门学习和研究人类发明创造的思想、规律,了解中外发明家的事迹,激发创新潜能……这些课程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形成了格致特有的课程文化。

    4.进行文化发掘、整理与经营

    学校文化需要经营。我校不断进行发掘、整理,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构建新的现代学校文化。目前,学校已经编辑完成了《格致校史》第一卷,记述1874年到1949年格致的历史。有专家评论,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哪一所中学能够拿出体例如此规范、资料如此翔实、评述如此科学的校史。

    2004年教师节前,学校通过努力,找到了20世纪}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写给当时正在我校任国文教师的许志行先生的五封信。信中,毛泽东同志“教书甚好,教书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不仅是
对格致教师,而且也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极大激励和鼓舞,它为格致文化建设增添了相当宝贵的教育资源。2005年暑假,作为校长的我亲自到内蒙古偏僻的县城寻找校友麦新(著名抗日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作者)的革命踪迹,并以对麦新革命生涯的研究为突破口,进一步发掘校史的珍贵资料,丰富学校文化。我们还充分发挥校史馆的作用。学校把新校史馆定位为:校本德育的基地、学习格致文化的资源、中国近代科教史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弘扬格致文化的人文价值、学术价值、民族传统价值和国际交流价值,我校举办了有海峡两岸三地教育界的“格致群体”(以格致命名的学校)以及部分国际学校参与的“中华格致教育论坛”学术交流活动。国内外多家学校与学术机构参加了此次会议。论坛的举办对格致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志敏 上海市格致中学 )

    来源:中小学管理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