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美术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发布者:cj_zhangyu   发布时间:2012-10-11 07:41:10   点击数: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长海县第二中学 石永霞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然之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2)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并尝试用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
3)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难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三、教学准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去过哪些地方?
2)哪些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名胜古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3)用一段文字或一首诗谈一谈你对景的感受或对人生的感悟。
4)画家又是怎样表现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感受?(速写、中国画、素描、水彩、水粉、油画、摄影等)
教师抓住时机展示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启发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兴趣
2.探究新知
通过欣赏展示的作品,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东西方风景画的不同意境。
①焦点透视←→散点透视
②光色变化←→气韵生动
③自然真实←→笔墨情趣
④物我两分←→投入自然
教师概括: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的根本在于对“气”和“光”的偏重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表现手法和意境的不同,学生能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奠定一定的美术理论基础,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进行理论上的准备
3.讨论: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学生按小组分析讨论课本上的作品并交流。
讨论题:
       (
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     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
   (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4)作品中用了哪些技法表现?
    (5)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4.作品介绍:
   《溪山行旅图》——范宽(宋)
       画中巨峰巍然耸立,山头灌木密结,树林中有楼观。山脚下,一驮队正匆匆走路,山涧中一道细细的瀑布直泻而下,溪声在山谷中回荡,为画面增添了响亮的水声。一幅画,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豆瓣,刻画出北方山石浑厚苍劲之感。
   《渔庄秋霁图》——倪瓒(元)
     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三段式平远构图法显露个人特色。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画的中太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倪瓒作品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对明以后的文人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万山红遍》——李可染
     用全景构图描绘了自然景色,两山之间,一股清泉顺流而下,在近处的缓坡中曲折流淌。山中小村充满宁静祥和的气氛。李可染用浓重的积墨法画出山的浑厚,用朱砂色层层点满画面,使全画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借毛主席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山村》——吴冠中
      用传统的笔墨,描绘了山下的小村,通过线的流动、墨与白的穿插、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
5.在尝试中加强理解:
选择几句你喜欢的诗词,用你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⑤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回顾一些表达优美意境且容易表现的诗句,让学生尝试用笔墨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在尝试中加强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理解。
6教师对作品作评价、总结.
五、反思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的专业性比较强,我从简单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还是比较容易自然地进入状态,在基础理论知识这块学生能有一定的理解。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