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教育 > 校本研修经验交流

区域性校本科研推进策略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11-04-21 08:18:46   点击数:

摘自:《现代中小学教育》

摘要:区域性校本科研的推进以“增强服务意识,着眼规范管理,提高科研实效”为主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教科研的大众化进程。区域性校本科研管理强调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逐步加强科研组织建设;稳步推进科研队伍优化;不断优化科研激励机制;尝试开展科研骨干培训;着力落实科研过程管理等。落实区域性校本教研推进需要进一步明确校长作为学校科研推进第一责任人的认识;立足需要,寻求“个人课题”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度结合;优化管理,细化过程,寻找科研生根的土壤;推动科研基地建设,寻找科研推进的多样化方式;致力科研培训,创新工作思路,提高科研实践水平;加强品牌课题的打造,发挥科研示范与辐射功能;不断完善和丰富教科室的管理职能与内涵。

关键词:区域性;校本教研;教育科研;科研兴校

作者简介:丁玉祥(1973-),江苏南京人,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教育硕士,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区域性校本科研的推进以“增强服务意识,着眼规范管理,提高科研实效”为主题,坚持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中存在的真问题、真难题为着眼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绩效为根本出发点,以省、市、区“十一五”课题研究为载体,整合科研资源,创新科研机制,规范科研管理,降低研究重心,培育科研特色,不断追求科研品质与实效,积极推进教科研的大众化进程。区教科室作为区域性校本科研的有力推动者,应以“增强科研实力,创新科研模式,提高科研绩效”为近期工作目标,努力让教科研走进基层学校,让教科研走近一线教师。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应积极推进教科研,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积极推进学校或幼儿园科研常规工作与特色建设。

一、区域性校本科研的管理内容

具体工作包括以下方面:

1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制度是推进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全区科研管理制度。明确了市、区教育科研基地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工作层次,即以区教科室管理协助为主,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在同类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主动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逐步形成学校的教科研特色,为我区教育科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明确了区教科室人员和学科教研员工作重心,一方面加强工作内容的融合,同时把发挥市区教科研基地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让基地学校成为我区教育科研工作的示范窗口、实验学校和辐射中心。另外,区教科室还加强了全区教科室主任例会制度,以及会议考勤通报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全区教科研日常工作的开展

2逐步加强科研组织建设

为了不断提高全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区教科室注意加强教科研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区教科室内部人员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和问题意识,积极为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要着重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展科研组织网络。区教科室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区、市、省、国家”的五级课题管理网络,基本形成了立足学校发展需求,贴近教师发展需要,研究方向明确、层次清晰的五级课题网络;二是建构科研工作模型。地区性的教育科研管理应该面向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应该有一个全面管理和分类管理的有序有效的工作模型。即形成“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学校、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学校、市区科研基地学校、项目中心、所外研究所”金字塔模型结构;三是推进科研基地创建。建立了市区两级的科研基地学校,为区域性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性基础;四是创建南京市示范教科室。

3稳步推进科研队伍优化

科研队伍是开展群众性教科研活动的基础,也是提升科研品质的保证。为了加快全区教科研队伍的梯队建设,切实为我区教科研队伍奠定人才基础,形成区、校两级教科研骨干教师人才网络,区教科室着重开展了以下两项工作。一是组织教科研骨干教师评选。为我区初步建立区教科研骨干教师人才库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区群众性教科研工作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依托刊物优化科研队伍。我们以《白下教育》的创刊为契机,积极推进教科研骨干教师培养。

4不断优化科研激励机制

科研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保障教师从自发到自觉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杠杆。我们以“金字塔”科研工作模型为指导,积极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区教科室既重视教师个体的激励,也关注对学校整体的促进。具体采取了以下多样化方式:一是论文案例评选;二是课题申报立项与成果推广;三是“个人课题”经验交流;四是微型课题讲座;五是骨干教师评选;六是教科研基地评选;七是学校优秀教科室的评选;八是《白下教育》发表文章;九是外出学习,以及项目中心、所外研究所的创建。以上多种方式激励,为教师教科研成长提供更快的发展机遇,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另外,注意营造科研文化氛围,发挥科研成果的效益。借助白下区教科研网络、教育叙事平台、市教科所网站的“科研新闻”发布平台,进一步营造科研文化氛围,我们及时宣传或推广一些课题成果。

5尝试开展科研骨干培训

培训工作是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全区科研核心骨干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科研组织与管理能力,区教科室适时地开展了心理培训班、区教科室主任培训班以及“十一五”市级以上课题主持人培训活动。采取了“以会代训”的培训模式,坚持“理论学习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积极聘请市区教科研专家为教科室主任开展培训,围绕教科研的一般方法以及教科研过程管理开展辅导讲座,培训期间组织培训班学员赴上海普陀区进行了教科研实地观摩和学习交流。培训班紧紧围绕教科研主任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选择培训课程,聘请专家讲座,受到了学员的欢迎。本次活动对提高学校教科室主任教科研管理和指导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6着力落实科研过程管理

抓好科研的过程管理与监控是提升科研品质的重要手段。课题管理要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课题为主要载体,运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合理安排,以实现课题研究目标和任务。区教科室不仅重视抓好学校科研过程常规管理,还注意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监控。比如,区教科室在课题的开题与结题、中期检查、计划与总结等环节加强了管理;一是落实各级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二是加强课题研究过程指导与监控;三是继续做好“十一五”课题申报与立项;四是依托重点课题,打造科研品牌。

二、推进区域性校本科研的有效策略

要使“科研兴校”不是一句空口号,关键靠落实。推进区域性学校校本科研的具体工作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一步明确校长作为学校科研推进第一责任人的认识

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并获得成效,关键在领导。校长作为校本科研的专业性领导,肩负着学校科研推进的主要责任。客观上看,提高课题过程管理实效的前提是定位准确,但关键在领导,核心在队伍,经费是保障,学习是基础,指导是手段。因此,校长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明确科研理念,形成共同愿景,制定科研推进计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二是统筹与运用学校组织渠道(包括校外资源),促进科研管理与课题实施;三是通过“主动引发”的人性化组织管理模式,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有利于营造尊重合作、勇于创新的科研氛围。

2立足需要,寻求“个人课题”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度结合

课堂是催生教育智慧的场所。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创新不是跟风,要从工作中真实的问题入手。教师开展研究,应当立足课堂教学,贴近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以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由于升学的压力使很多教师缺乏做教科研的耐心,导致教科研成果实践与理论的割裂,只有实实在在的教科研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引导教师开展教科研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减少强迫性措施,让教师真正进入研究的状态。所以,坚持以“个人课题”为抓手,聚焦于课堂,关注于学生,真正用专业的视角,用专业的理论,解决专业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因为解决专业的问题,赢得自己的专业自尊。

3优化管理,细化过程,寻找科研生根的土壤

课题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管理、科学管理。只有进一步规范课题申报、开题、实施、结题、成果推广以及课题档案归档等环节,并形成基本规范,才能促使课题研究沿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保证课题各个阶段的研究质量。因此,要科学统整各类课题,紧抓龙头课题,细化课题的过程管理环节,不断提高课题的过程管理水平。具体做到“五个要”,即:研究内容要精选,研究形式要灵活,研究骨干要稳定,研究过程要激励,研究成果要推广。

4推动科研基地建设,寻找科研推进的多样化方式

区教科室以市区科研基地、项目中心、所外研究所等多样化组织形式为研究载体,协同并进,积极推进群众性草根式科研。比如,借助高等院校、教科所的科研基地形式,能得到经常性的科研指导、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支持。2008年4月我区与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合作建设的“白下区教师发展学校”就是依托高校建立的一个区域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它可以为全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科研指导和扶持。而全区现有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市、区级教科研基地学校,则为培养研究型教师队伍创造了实现条件与可能。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科研基地学校建设,让教师认识到科研不是增加负担,这样才能让教师解放自己,认识到科研不是装饰点缀,而是实实在在、提质增效的有力工具;科研不是玄妙高深的理论,而是贴近一线教师的草根式研究。

5致力科研培训,创新工作思路,提高科研实践水平

一线的教师普遍缺乏最新教育理论支持和导引,急需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指导与支持。因此,教师要树立学习理论的意识。为此,区教科室将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培训,以各类教科研专题培训班和主题研讨活动为载体,引导科研骨干教师重拾书本,学习相关理论,充实教育理论功底。避免对理论的迷信和盲从的心理,恰当借鉴和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师的科研实践。通过以“群体学习”带动教师研修的方式,有利于推动学校向学习型组织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水平。

实践经验是理论最可靠的基础。学校推进教科研工作,应坚持科研、教研、个人行动研究的一体化。要引导教师致力于科研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研究的态度来审视学生、审视课程,研究课堂,把教学、研究、生活融为一体。随着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开始兴起,案例研究、叙事研究不仅被学校、教师自发地作为研究的工具来使用,而且也获得来自教育科研共同体的支持。同时,区教科室也不断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专业引领,规范过程管理,立足科研增效”,以“白下区教育博客网络平台”为载体,积极营造研究氛围,推进全区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6加强品牌课题的打造,发挥科研示范与辐射功能

品牌课题的打造需要一个系统而持续的过程。课题研究要坚持课题核心化,设立龙头课题,作为全校重点研究的课题,其他课题围绕龙头课题细化、延伸或拓展。同时,要加强区域内不同学校课题组的联片科研、经验共享、整体推进,努力建设一支善于合作分享、勇于创新的科研团队。还要借助“外力”支持,合理利用区域内校际的科研资源。具体方式如下:

(1)校际联动。学校之间相互合作、联合行动,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比如,2008年3月,南京五中开展的“白下西部教育论坛”,其实也是在寻找学校科研发展的共同体。通过各校品牌课题的示范引领,有利于课题研究成果与经验辐射。因此,全区还要强化同类研究课题相互之间合作攻关的意识,建立同类课题资源共享、合作研究的机制,推进科研团队的研修水平,以独特的研修文化来影响科研团队。

同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基本的支持力量。无论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是一般教师,当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寻求同事的帮助”是最常用的方式。通过校际联合,共享成员学校的教师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相对优势资源,共同展开教学研究活动。只有打破学校、区域的封闭,适当做好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段衔接,形成同类课题的序列,一定能促进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因此,只有机制“活”,才能研究“强”,只有研究“强”,才能成果“丰”,才能真正反映出我区教育科研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2)示范学校辐射。利用在研究水平和信息资源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学校,支持周围的一般校,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这对解决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问题,具有突出作用。比如,秣陵路小学、二十四中的小班化研究,具有一定示范性,可以为全区同类学校小班化研究进行专业的辐射与引领。另外,一些学校还可以通过推广优秀成果,一校带动多校。通过校际会课、教学互访、专题合作、伙伴结对、支教等方式开展教研活动,解决资源不平衡。

(3)项目合作。学校参与专业机构主持的某一个重点项目的研究,成为实验点或承担其子项目的研究工作。可以引导我区的教师到五中、太幼、石鼓路小学的项目研究中心,参与研究,让教师了解前沿的信息,学习研究方法,得到理论指导。

7不断完善和丰富教科室的管理职能与内涵

教科室是课题研究的具体组织与实施机构。教科室承担了教科研的宣传动员,组织研究队伍,规划研究课题,承担重点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科研方法指导和培训,以及收集提供教科研信息服务。教科室要管理重心下移,立足于“研究与指导、组织与协调、总结与推广,管理与服”等方面,努力形成一种推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氛围。

学校办学要取得成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要坚持科研先导,以科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办学质量一定会获得持续发展。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