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教育 > 干部培训 > 理论资源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发布者:cj_ysh   发布时间:2010-04-29 08:21:50   点击数: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追求接受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共识——什么是好的教育?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适合的就是公平的。”

“教育家应具备三项素质: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我们的教育现在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通高中教育应该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多元化的改革。”

以“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为主题,327日至28日,“2010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在京召开。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教育界名家与全国近200位校长,分享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共同寻找基础教育发展创新的着力点。

作为论坛的一部分,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办的“教育之春”沙龙邀请了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聚焦教育家办学、新课改与个性化教育,探讨如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与会人士认为,“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契合了我国自古就有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但在当代中国,这一愿景的实现受制于优质教育资源稀少、教育非均衡化、教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制度环境等多重因素,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以及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办。

最好的教育是适合的教育

“展望当今的教育现状,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学习活动常常远离了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整齐划一的学习任务常常偏离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自主、自由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学习活动的要求常常违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的教育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吗?符合合理性的要求吗?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吗?”国家总督学顾问、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号召将校长、教师和学生从升学考试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教育活动往往违背学生发展的规律”,柳斌的观点得到了人民政协报党组书记、总编辑刘未鸣的赞同。“检讨过去几十年教育发展的历程,成就巨大,问题也多多。而最突出、最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恐怕就是对教育自身规律尊重不够,对学生作为人成长的自身规律尊重不够。”他认为,这一问题如果不引起高度的重视,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将成为空想,我们民族的复兴也将变得遥不可及。

“教育的原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传授知识,育人是陶冶精神。教育的原点本来很单纯,却每每被模糊化,被复杂化,说到底是被功利化。教育承载了太多、太高、太沉重的负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表示,“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正是对教育回归原点的呼唤。

对于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校长吴颖民深有感触:“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天赋、不同的特长,他们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能是不一样的。追求接受好的教育、接受公平的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共识——什么是好的教育?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适合的就是公平的。”他呼吁要在全社会形成“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共识。

校长当仁不让勇当教育家

温家宝总理自2003年以来曾在多个场合提出“教育家办学”,有人认为这一理念是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积极回应。怎样的人才当得上“教育家”的称号呢?温总理给出的定义是:“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参与“教育之春”沙龙的专家学者们普遍赞同,不能将教育家“神化”,每一名基层的校长要当仁不让,努力成为优秀的教育家。那么,普通校长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教育家呢?

“倡导教育家办学,是对教育领导专业尊严的呼唤,是对专业领导者责任和使命的呼唤。”杨小微教授认为,已经成为和正在成为教育家的人应具备三项素质: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不惑是指有强大的认知事物的思维品质和突出的教育领导的专业能力;“仁”表现为取向正确、亲和力强,仁者不忧强调一切教育决策、一切教育的最根本是学生;勇者不惧强调教育家除了仁心、智慧和学识,还特别需要勇气、需要胆识。

“我认为教育家是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是既进行教育理论的创造、又进行教育实践探索的教育工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文俊分析,当今中国教育家不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理论脱离实践,或者是实践脱离理论;另一个就是把教育家神秘化了,好像将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称为教育家就是降低了教育家的标准。

在姚文俊看来,教育家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特质:要有积极的价值取向,有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具有勤学、博才、善识、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品质;要学会营造环境,利用资源,借助外脑,在经营团队中成长。

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金初提出教育家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我认为‘懂得教育’就要实践教育,研究教育,创造教育,要理解教育的规律,掌握教育的艺术,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或者是教育艺术,并运用于教书育人办学的实践,取得显著的成效。”

从以改革创新闻名的北京市十一学校退休后,李金初对教育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以前我会考虑学生要到哪儿去,为他们提供适应的教育;现在,我开始思考学生从哪儿来,从生命的起点上思考教育。我开始全命题地思考教育,教育是为人生服务的,所以我们开始探索人生中心教育。”

“我认为温家宝总理提出要让教育家办学是痛切地针砭时弊,是决心破除主导各级各类学校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教育家就是指懂教育的行家,他们应当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熟悉教育规律,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需要良好的职业操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向在场的校长们发出号召:“请记住总理的期许,请自信,请当仁不让,努力去成为优秀的教育家。”

供应丰富课程与有效课堂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大家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最终是由课堂决定的。”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锦韬认为,过去的课堂基本上就是摧残学生、摧残人才、扼杀智慧,而新课改下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李锦韬表示,按“一刀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可能完成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标,所以要对学生实行个别化的教育,实现他的个性化。从这个角度上讲,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其终身学习非常重要。“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在个性上得到平衡发展,就要在选修课上下工夫。”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翟小宁所见略同:“关于课程与学生的发展,我有两个观点:第一,从课程到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生命得到舒展。第二,从课程到课堂要培植学生的德行,使学生的道德得到提升。”他认为,一个学生的个性能否得到发展,关键是看课程和课堂给了他什么,所以必须注重课程的丰富性,努力拓展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广阔空间。据他介绍,人大附中校本课程有150多门,涵盖8个领域。

“关键是资源的投入。合适的教育一定要区别对待,这就要有许多方面的资源跟上。”吴颖民提出,提供合适的教育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包括评价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而当今的学生或许更需要选择的时间。翟小宁呼吁不要把学生的课程表都填满,要给他空间和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想做的事情,这样才能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减负是与会者高频提到的词汇。李锦韬认为减负的重点是减轻学生被动的课业负担,如果学生是主动学习,他们会享受学习。许嘉璐提到了他在出访英国时,与当地校长谈到减负的问题。英方校长表示,关键不在于书包重不重,而在于书包里装的是什么;关键不在于学生负担重不重,而在于学生为什么而累。英国排名第一的中学是牛津大学一个学院的附中,在这个学校上初二的孩子有时做作业到夜里两三点钟,甚至有个别孩子做通宵。但是孩子们都很爱这个学校,都很爱他们的老师,每天过得都非常愉快。

多元办学模式打破“同质化”

“我们的教育现在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现象严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质量观,普通高中教育应该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表示,中国教育应该克服功利化倾向,尤其是校长要承担责任引领社会,处理好教育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

朱建民提出了他心目中的改革方案:首先,不应该把高中全部办成预备升学教育。升学教育是一部分,可以尝试把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结合,也可以办一些分科类的高中教育,例如外语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外,可以举办超常教育,也就是英才教育,培养各领域的拔尖领军人物。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原院长邵国培也提议在中小学进行英才教育。“英才教育就是对具有特殊天分的青少年实施特殊的教育,促使他们早日成为人才。现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要求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5%左右的青少年实施英才教育。”邵国培说,国内的示范高中汇聚了优秀的学生,却要求学生一遍一遍地复习高考知识,以应付高考,这对天才少年而言简直是浪费生命。

“有的专家指出,美国除了5%的英才教育之外,其余的中小学教育是失败的。但正是这成功的5%支撑了美国经济和科技的长盛不衰。英才教育在美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邵国培提议可以举办理科高中,为这方面有天赋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朱建民还提出高校与高中的合作融通。例如,把高校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与高中进行整合,二者联合开发一些课程,并允许高中生到大学实验室。另外,高中可以与大学进行学分互认,这样学生不一定需要三年才能读完高中。

“我们在讲教育改革的时候,一定要珍视、继承、发扬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在提倡教育平等均衡发展的时候,还应该因材施教,探索多种教育模式,来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邵国培认为,这就是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引自《现代教育报》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