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教育 > 干部培训 > 理论资源

今天怎样做校长-----卢志文“九观”

发布者:cj_ysh   发布时间:2009-12-16 09:34:44   点击数:

今天怎样做校长-----卢志文“九观”

赵海吉

 

我是通过网络认识卢志文的,很久我就想写一篇“解读卢志文”样的文章,借此想好好整理一下他的“奇思妙想”与“胡言乱语”,对自己的工作也做一个指导。可后来我发现,卢志文就像一套书,而且是一套正在不断变厚的书,因为他是“实践的思考者”与“思考的实践者”,能用“脑袋”走路,会用“脚板”思考的人,从他的嘴里和手里会不断地有新东西冒出来。于是我只能管中窥豹,以小见大,用他喜欢的“九”字命题,谓之“九观”,取九种观念之意。

卢志文,何许人也?1963年生,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掌管苏、鄂两省三个地区8所学校,32000学生,2800多教职员工。任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理事,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淮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扬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曾在全国各地应邀讲学百余场。

一、做人观

卢志文追求的“人”,如是写:“心安闹市静,性定菜根香。世事亏乃福,人情淡始长。宽心容物,虚心受善,平心论事,潜心观理,定心应变。”

他对自己的自画像是:

一表人才:特爱表现;

二意三心:小事随人意、大事顺天意;容物宽心、论事平心、处变定心;

四体不勤:喜静怕动:缚鸡尚有余力;电视助眠:每选足球拳击。

五读俱全:喜欢读帖、读印、读史、读谜、读诗,却被迫读考题、读文件、 读报告、读发票、读人脸色;

六亲不硬:达官显贵,概不沾亲。

七情调和:喜怒忧思悲恐惊,心口一色;

捉笔涂墨,附庸风雅;射虎制谜,偶有妙得;操刀篆刻,得“意”忘“形”;

苦于心实,拙于旋事,志大才疏,心雄手拙。

作事有唯美倾向,多累,常自叹命苦;

处人以设身为想,多亏,仍积习难改。

尚有一长,每每自得:能用“脑袋”走路,会用“脚板”思考。

他这样自嘲自己:“俺长得对不起中国所有的领导干部,破坏了他们的形象。每次领队外出参观,见面时人家经常会嘴里喊着 ‘卢总’,把手伸向俺边上的其他人。他们认为俺更适合拎包之类的工作。俺坐过的所有主席台,都让俺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你猜怎么着?就是椅子太矮!”

卢志文被朱永新称之为“睿智幽默”的人。陶继新对他这样评价:“他经常遭遇人们意料不到的困难与挑战。但他展现出来的,总是从容与自信。因为胸有成竹,他总可以运筹帷幄,决胜于人们意料之外。”(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一位教育专家曾感慨,中国只有少数有独特管理思想的职业校长,而卢志文正是这样一位校长 (朱寅年.现代教育报,2005) 。一个听过他报告的人,这样评价他:“一个学养、思辩、文才、处世都很厚重的人,一个很不起眼的人,放到人群中会很快被淹没在人群中的很平凡的人。但是人是靠心灵称雄的。只要卢校长开口,他的智慧、睿智、学养、深刻就会喷涌而出,让你只敢听,而不敢发言,好怕露出简陋、幼稚、偏激的本性。”

二、校长观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做校长?卢志文有许多富有哲理性的精彩论述。

对学校人员的管理,他提出三“家”论:学校中层干部做“法家”,落实“制度第一”的管理理念;副校级干部做“儒家”,协调好学校人际关系,处理好学校各种矛盾;而他自己,则做“道家”,掌握大方向,把握大原则,放眼光,拿策略。校长做“道家”不是“坐而论道”,“无为而治”更不是“无所作为”。他工作只抓两件事----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 “最大的事”,就是做“道家”,这里“最小的事”,就是关注“细节”。中间环节,放手让下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做。画法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一说,管理亦然。

就校长的职业定位,他认为,校长应当是“学校发展的策划者”,“学校发展的经营者”,“学校发展的服务者”,“学校发展的研究者”。校长要“识事”(学会“正确地做事”)、“识市”(学会“用市场做事”)、“识势”(确定“做正确的事”)。“识事”属于战术层面,“识势”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思维,“识市”则介于两者之间。

卢志文将管理分三个层次,三“管”论:管门房、管课堂、管心房。对校长而言,“管心房”永远比“管门房”重要。校长的管理重心要上移,经营学校,首先是经营人心。抓质量,要先抓管理,抓管理要先抓人的管理,抓人的管理要先抓人心的管理。对于如何抓人心,卢志文非常重视学校会议,校长要精心备会。学校会议类型很多,校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所有会议都参加。“抓两头带中间”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所谓“两头”,就是“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全校性的大型会议,校长必须参加,转观念、理思路、定方针、立规矩;最基层的一些研究性、座谈性的会议要尽可能多参加,入基层、亲员工、抓落实;中间层面的会议只要“检查性”地参加就可以了,防止干扰和影响部门工作。

他将校长形象比喻为三种类型,即三“剑”论:用剑、舞剑、悬剑。 长期用剑的结果是树敌太多,经常舞剑会拉大自己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用剑不如舞剑,舞剑不如悬剑,悬而不用,是为至用!他追求“悬剑”,悬而不用,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管理之上上策。要达到悬剑之境界,校长像车胎越受气越有力量,像闹钟通过敲打自己来影响别人。

李希贵曾提出,作为领导者要管好自己的上级、同级、下级,即所谓的管理“上、中、下”原则。卢志文提出领导“四重”论:一是“向下领导”,管理属下,这是最简单的领导,这是一种“硬”领导,“显性”的领导,有强迫性。二是“平行领导”,协调同级关系,这是稍高层次的领导,仅依靠行政权威不行,更不能发号施令,需要较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非权力影响力,错误决策一般行不通,是一种“软”领导,“半显半隐”的领导,没有强迫性,但有互惠性。三是“向上领导”,沟通上级关系,这是较高层次的领导,没有任何行政力,甚至行政力为“负”,需要有极高的人格魅力和行动智慧,任何错误的领导都要付出代价,是一种“软”领导,“隐性”的领导,既没有强迫性,也没有互惠性,难度最大,风险最大,效率当然也最高。懂得配合,积极旋事,主动给上级出谋划策,赢得领导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就是“向上领导”。四是“自我领导”——这是最高层次的领导,许多顶尖的领导高手,最后毁在这里。管好自己是赢得别人的前提。自励、自律、自省、自强,“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真正的领导,应该四者兼具。

时下,我们的许多校长愁“经费”、愁“生源”、愁“质量”,忙“开会”,忙“接待”,忙“基建”……“读书”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很多校长即便人闲下来,心却静不下来,远离书本,不再阅读,“烟酒味浓”,“书卷气淡”。卢志文认为,“校长身处杂务之中,难有静处,少有闲暇”,与其说是校长不读书的原因,不如说是校长不读书的借口。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可见,读书不读书,尽管有客观条件限制,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愿不愿意读书。校长不读书,弊端很多。生活上“坐吃老本”“才思渐枯”,少了发展性;工作中“思想陈旧”“管理僵化”,失却指挥权;气质上“官气滋长”“学养缺失”,丢掉书卷气。远离书本的结果,也就远离了校长最基本的角色要求。

他认为,校长读书,应在三个方面着力:1、高度,用理论扩展视距。登高才能望远,学习理论是提高思考水平的捷径。哲学给我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科学让我们的教育实践找到正确的方向;经济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并理解社会现实;管理学则让我们对人和人性有更加准确的把握……这些理论是校长需要的,却是其“职前”的师范教育中没有学到或没有学好的。2、精度,靠专业滋养底气。在教育教学业务上的“精度”,是校长的科学决策能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提升的基础。扎实的学科教学基本功和教科研能力,是校长做管理最厚实的“家底”。3、厚度,以文化点燃灵性。“广博的文化知识,具有和扎实的本体性知识同样重要的地位”,对教师如此,对校长也一样。校长的知识结构,应如金字塔,既要有精度、高度,更要有宽度、厚度。我们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却不可能成为方方面面的专家,但我们一定要知道方方面面的专家是谁。

卢志文写过如何做“八戒”校长,对我们今天做校长颇有借鉴意义。

一戒只忙收割,不忙播种;要加强未来管理。

二戒只忙种树,不忙育林;要加强全局管理。

三戒只忙手脚,不忙大脑;要加强战略管理。

四戒只忙指挥,不忙情报;要加强信息管理。

五戒只忙驱车,不忙加油;要加强机制管理。

六戒只忙有形,不忙无形;要加强文化管理。

七戒只忙照明,不忙充电;要加强学习管理。

八戒只忙体外,不忙体内;要加强自我管理。

三、人才观

卢志文对人才的看法,可分为“识才观”、“纳才观”、“用才观”。

“识才观”。卢志文认为,作为校长应有“举世皆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的识才慧眼。而对于文凭、职称、教龄这些东西,实际上仅仅是反映一个人“明确知识”(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更重要的“默会知识”(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是无法通过“文凭”来反映的。因此,校长理性的人才标准应该是:“不惟资历看能力,不惟文凭看水平,不惟职称看称职,不惟既往看发展。” 对于有明显缺点的教师,卢志文认为,要能见其所长,录其所专,容其所短,即所谓古人云:“人之才行,自古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对于下属的“跑官”,卢志文这样认为:“跑的勤工作做不好的”大体上比“跑的少工作做不好的”更容易招致反感;“跑的勤工作做得好的”大体上比“跑的少工作做得好的”更容易获得机会。

校长要做到慧眼识才,需遵从三个“不以”: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以“框框”定取舍,不以“小恶”忘“大美”。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求其所长,就能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校长有时不能准确识才,并非缺少眼力,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或抵制不住不正之风的压力所为。

“纳才观”。卢志文在纳才上,用足了“不惜重金市骏骨,奋力高筑黄金台”的招贤之术。在翔宇教育集团筹备之初,卢志文力劝优秀教师袁卫星加入他们的团队,袁卫星事后这样描述卢志文“七顾茅庐”:“我的电子邮箱便变得热闹起来,志文兄几乎每天都有材料速递过来,有办学理念,有办学方针,有办学思路,有谈判记录,有谈判进程,有协议草案,有合同文本,末了是一份诚恳的邀请书:过来一起干吧!我有点激动,激动于他对我的信任;但更多的是为难,为难于我的乡土情结、家庭观念。就在模棱两可之间,他驱车来回五六百公里过来了,一次,两次,三次……总共七次!那个时候,正是集团建设如火如荼,大干快上的时候,他把金贵的时间耗在说动我的奔走上,当时不以为意,现在想来,有一种深深的歉疚。最后,我爱人首先被打动:‘你去吧,看得出,他把你当弟弟了!’我于是拨通志文兄手机:‘给我传聘书来!’聘书来了,细密周详,人事关系、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问题、交通问题……条条分明,可惟有两处空白:职位和待遇。我问志文兄是什么意思,他说,除了总校长,职位由你填;待遇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我蓦然间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士为知己,我人生的屋宇新添了一根坚实的支柱。”

一名教师刚从外地学校调进翔宇,人事关系还没有办好,就查出那位教师患有胃癌,卢志文在一个星期内让这位老师到上海最好的肿瘤医院接受治疗,并且在教工会上宣布这名教师为集团第一位终身员工,数万元手术费由学校承担!

人才引进来了,卢志文又搬出“五子登科”来善视教师,极力为教师发“票子”、定“位子”、找“房子”、配“对子”、寻“乐子”。在待遇留人上,卢志文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人均收入2万元的团队,如果平均分配这些薪金,多半优秀的人才会选择跳槽。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20%的团队优秀人才的收入变为3万元,另外20%的称职程度较差者收入变为一万元,则团队人员流失率就会很低。有本事跳槽的人不愿跳了,没本事的也跳不了。同样,在人均收入2万元的团队中享受3万元薪金的满意程度,要远高于在人均收入3万元的团队中也享受3万元薪金的人。

“用才观”。对于用人,卢志文非常重视人的德,他引用《资治通鉴》,把人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圣人,德才兼备;第二种是君子,德大于才;第三种是愚人,无德无才;第四种是小人,才大于德。圣人很少,君子可用,愚人、小人皆不可用。非常时期,宁用愚人,不用小人。这是他不只一次提到的用人法则。

另外,他还提出:学校要靠老教师“看家”,中年教师“当家”,更要靠青年教师“发家”。 校长就是“出好主意用好人”,只有“用对人”,才会“做对事”。

在用人上,卢志文提出六点建议:

一是“能级对应,人事相适”。校长要根据人才不同的特长、水平、性格,安排相应的岗位,使“岗位能级”和“人才能级”协调对应。“贤者居上,能者居中,工者居下,智者居侧”, “功者享其禄,能者享其位,勤者享其薪”,则大业可成!有些校长一味喜欢让“工者居上”,“教而优则官”,或者让“功者享其位”,用“职位”去奖励功臣,导演了许多管理悲剧。

二是“通权达变,扬长避短”。

三是 “度外之人,敢于使用”。所谓“度外之人”是指跟自己疏远的人才。校长对诚实正直、敢于批评自己的人,也要大度能容,为我所用。那些善于使用“度外之人”的校长,更能成就一番大业。

四是“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五是“尊贤任能,助人成功”。

六是“用人要疑,疑人可用”。他认为 “用人不疑”是一种“人治”,我们应该用严密的制度安排和严格的过程监督,使人才在岗位上既获得充分信任有责有权,又要接受监督,有压力,有危机。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