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题研究阶段收获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09-12-14 07:55:28   点击数:

《品德与社会》课题研究阶段收获
长海县小长山小学 刘云胜09.10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正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在不断改进。但是作为教师,仍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摆在重中之重,因为小学生是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本学期,我任教的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开展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的研究,现将11月份的研究收获简述如下:
一、培养学生课前准备习惯
做好课前准备,是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可学生们做得并不好。在通过对学生课堂听讲情况的调查中我发现,好多学生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我体会到,学生课前准备做得好,一是体现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二是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听讲状态。所以我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要及时地做好课前准备。
在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同时,我同样要求自己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学内容尽可能具有趣性。教师讲课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儿童化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住孩子们,让孩子们产生“非听不可”的感觉,久而久之养成爱听讲、想听讲、会听讲的习惯。
二、加强学生听的训练
1、先让学生听懂。课堂上不论老师讲或学生发言,我会适时追问一句:“刚才某某讲的听懂了吗?你能把他的意思或提的问题给大家再说一说吗?
2、让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眼睛看着对方。上课孩子们发言时,我常提出这样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提出。”学生上台讲时我要求学生对着大家。当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时,我会提出“你和他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某某和某某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就会专心去听,不易走神。我也经常鼓励学生:“某某听得真认真,大家没有发现的问题居然听出来了。”
3、防止自己课堂语言的罗嗦和重复。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布置作业只讲一遍,不再重复。用这样的方法才能养成学生听话“专注、认真、不走神”的好习惯。
三、促进学生爱说善说—关于表达
说是表达,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过程,因此,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爱说善说的习惯。三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有时感到无话可说,因此,我注意了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不能只是单一地去听,去想,而是要把动手动脑动嘴相结合,可通过小组表演、小组合作来渐渐地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对待学生要宽容些,方法要多样些,语言要委婉些。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遵规守纪的,还是听从教师指导的,因此,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心理是紧张的,害怕老师的批评,所以采取各种方式,逃避老师的批评。例如,对一位课上看课外书的同学,如果老师悄悄地走过去,在他身边站一会,看一看他,他会很知趣地把书收起来,继续上课。
基本成效: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其实作为教师应从学生入校的第一节课就开始有细致地要求,让学生从开始就了解到听讲的重要性。我通过一个月的课堂教学(《品德与社会》课)训练,学生的听讲习惯初见成效,当我走进教室时,95%学生的课桌上早已做好了课前准备,书本用具整齐的摆放在课桌一角。在上课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思考回答,有个别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也从原本的不足10分钟的集中注意力,提升到10分钟以上。尤其是在小组合作交流或表演的情况下,学生们不仅能做到有序,而且都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班赵作君是个听课比较差的学生,经过一月学期的训练后,渐渐地,我发现他上课开始举手发言了,虽然开始他回答的问题有很多错,但是同学们没有笑他,而是给他抱以掌声。他个人更是十分高兴。有次他在日记里写到。老师上课很辛苦,上课如果不认真听讲,那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上课不专心听讲,就会听不到老师所讲的知识,不能掌握知识和本领……上课是学习的时间,以后上课时我都要认真听讲,而且要做到跟着老师的教学走,眼睛注意看、耳朵注意听、心里脑子跟着想,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赵作君真是长大了,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去做了。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